创始人深度复盘:GitHub为什么能够做成?

本文作者是 GitHub 联合创始人 Scott Chacon。因为网络上有很多分析 GitHub 成功的文章,他认为有些分析不太对,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从内部人的视角分析了 GitHub 崛起与成功的原因。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如果你想马上知道 GitHub 为何如此成功,以及你为何一直在使用它。我这儿有个精简版答案。

我将 GitHub 的成功归因于两个关键因素的完美结合。

  • GitHub 的推出时机堪称完美

  • GitHub 很有品位

GitHub 的四位联合创始人都有过失败的经历,无论是在 GitHub 之前还是之后。Chris 和 PJ 在 GitHub 之前没能让 FamSpam 成功,而 Tom 和我在 GitHub 之后也没能让 Chatterbug 火起来。我认为这两个项目都很有品味,并且是很棒的产品,但它们都没能像 GitHub 那样成功。这可能是推出的时机不对,也可能是市场条件不成熟,或者还有其他原因。

GitHub 刚起步的时候,分布式开源版本控制工具开始变得既实用又稳定,逐渐被人们采纳,但在当时,几乎没有人(更不用说商业领域)真正认真地去托管这些工具。大公司看不上,小公司又因为不够专业够不着。

而那些后来注意到 Git 和 GitHub 崛起的竞争对手(比如 Sourceforge、Google Code 等)却缺乏那种独特的品味。他们似乎永远无法与一个以产品为中心的开源软件开发团队相抗衡。

我们非常注重开发者的体验,并且拥有足够的创造力,敢于打破常规,按照我们自己的理念去构建产品。而其他人则只是在构建他们认为能够吸引广告商或 CTO 的产品。

这就是 GitHub 能够胜出的原因。

原因已经说清楚了,如果你对具体细节感兴趣的话,请看下面内容。

一、环境

让我们从开始一点一点地讲起。

我将站在 2005 年的一名软件开发人员的角度,来深入探讨 “GitHub 的诞生时机恰到好处” 这个主题。当时 Linus 提交了 Git 的第一个 commit,Olivia 提交了 Mercurial 的第一个 commit。

20 年前软件开发是什么样的?又是怎样的环境让 Git 赢得了人心,并促使 GitHub 诞生的呢?

创始人深度复盘:GitHub为什么能够做成?

Mac OS Tiger,2005 年发布。如果你使用的是 Mac,它看起来像这样。

如果你是 2005 年时的软件开发人员,你可能(希望)用的是 Subversion 这样的集中式版本控制系统。在 Git 出现之前,我用过 RCS、CVS、Subversion,还有 Perforce。记得我待过的一家公司,甚至直接用 FTP 把 PHP 文件传到服务器上。那时候,我们就是这么干的。

如果你当时在做商业专有软件开发,用 SVN 这样的集中式版本控制系统其实还算过得去。检出、修改、提交这些操作都很简单。虽然分支和合并做得不怎么样,但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绕过去(说实话,我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在 Subversion 或 Perforce 里用过分支)

说实话,现在人们抱怨 Git 的次数可能比当年抱怨 SVN 的还要多——毕竟,SVN 的用户界面和操作逻辑比 Git 要简单直观。

创始人深度复盘:GitHub为什么能够做成?

Perforce 2005.1 可视化客户端。我很讨厌这个软件。

我觉得当时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那些封闭、团队之间相互信任的专业开发环境。真正的挑战在于那个不断壮大的开源世界。

你可能不知道,开源在那时候毫不起眼,尤其是跟今天比起来。现在的人们可能都不记得开源项目还没那么多的时候,“开源” 这个词直到 1998 年才被正式提出来。

为了让大家有直观感受,2008 年,Dirk Riehle 发表了一篇论文,分析了全球开源项目的趋势。他估计那时候全球大概有 18 000 个活跃的开源项目。想想看,2005 年的时候,这个数字肯定还要更小。

创始人深度复盘:GitHub为什么能够做成?

开源项目总数。摘自 2008 年 Amit Deshpande 和 Dirk Riehle 出版的《The Total Growth of Open Source》

比较一下,现在光是 GitHub 上就有超过 2.8 亿个公共代码库。

那么,为什么开源的兴起会推动 Git 和 GitHub 的流行呢?

主要是因为开源社区在快速扩张,而集中式版本控制系统在处理开放贡献方面表现得很糟糕。简单来说,就是它们不擅长公开分享项目,也不擅长轻松地把外部的贡献整合进来。这对于开源项目来说,是个大问题。

1. 2005年的开源贡献

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通常是这样的,你可以让你的 Subversion 服务器对未认证用户设置为只读,这通常是托管开源项目的方式(或者你会偶尔把一个压缩包放在某个地方)

如果你想要贡献代码,基本流程是这样的:

  • 拉取最新版本

  • 进行修改

  • 通过 GNU diff 工具生成补丁文件

  • 将该补丁文件上传到项目使用的工单系统或邮件列表中

接着,维护者需要:

  • 下载补丁文件

  • 应用到项目上,看看是否应用成功/工作正常

  • 然后提供反馈、做出修改,或者提交更改

现在网络上仍然可以看到这种流程的遗留痕迹。我曾在某个项目中使用 Trac 系统,你依然可以找到他们的 “提交补丁” 指南以及建议更改的示例。

这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Rails 项目和我的那帮朋友们——也就是后来的 GitHub 联合创始人们——在 Err 公司用了一个叫做 Lighthouse 的工单系统,让人惊讶的是,它居然还在运行。我早期的一个开源项目是一个命令行工具,叫做 git-lighthouse,它的功能是简化从工单中下载和应用补丁的过程。

创始人深度复盘:GitHub为什么能够做成?

下面是早期提交给 Rails 项目的补丁的 3 个不同版本的示例。

这个过程实在是太糟糕了,所以当有个工具能够简化这个过程时,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用上了。这个工具就是 GitHub。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得先有 Git。

2. Git的崛起

Git 的诞生其实有点戏剧性,Linux 内核大佬 Linus Torvalds 当时特别喜欢一个商业的版本控制系统,叫做 BitKeeper。这个系统本来是为了简化内核开发流程设计的。

如果 BitKeeper 是开源的,或者它的许可条款更友好一些,可能就不会有 Git 或者 GitHub 了。

但事情就这么巧。有个 Linux 开发者违反了许可条款,反向工程破解了 BitKeeper 的协议。这搞得 BitKeeper 和 Linus 都很不爽,最后决定分道扬镳。

于是,Linus 就结合了 BitKeeper 的一些好想法,自己搞了个工具,他觉得这个工具能解决问题。他还开玩笑地叫它 “来自地狱的信息管理器”,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 Git。

Git 很快就在 Linux 社区里火了起来,有几个人觉得这个项目不错,慢慢地,Git 就发展成了一个真正的版本控制系统。

当时 Git 之所以受到欢迎,有这几个原因:

  • 分支和合并不再是噩梦,而是梦想

  • 它速度飞快

  • 权限管理变得非常简单

Git 刚出来那会儿,我做过一些现场演示,就是那种一边讲一边操作的。我会现场创建几个分支,提交一些更改,然后在这些分支之间切换,最后再合并。整个过程一气呵成,60 秒搞定。我还记得,当时真的有人看得目瞪口呆,甚至有人怀疑我是不是作假了。

想想看,2006 年的时候,能这么快、这么轻松地切换和合并代码,真的就像魔术一样。相比之下,在 Subversion 里做这些,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不用跟中央服务器来回协商就能提交代码,这感觉就像是在开火箭,一切都快得飞起。

可能最关键的是,你可以轻松地 fork 代码库,这意味着你可以自己托管一个副本,拥有写的权限,在自己的分支里提交更改,别人也可以轻松地把这些更改拉到他们的 fork 里。Linux 项目很早就开始这么做了——对于较大的更改,他们可以请求 Linus 从他们托管的分支里拉取更改,而 Linus 做起来也是轻而易举。

实际上,如果你好奇 “拉取请求(Pull Request)” 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答案就在这里。Git 里有个 git request-pull 命令,它会帮你格式化一封邮件,发送到邮件列表,简化这个过程。当 GitHub 加上这个功能后,我们决定就叫它 “拉取请求”。

有些人觉得开发者喜欢 Git 是因为它分布式的特性,克隆时能拿到整个历史记录,这样你就可以在本地做各种操作等。但我不这么认为。分布式之所以酷,主要是因为操作快,你可以轻松地托管自己的完整可写 fork,权限管理变得超级简单。

确实,这种变化让贡献变得更简单了。不再是 “谁有权限推送”,而是 “谁有有趣的内容可以拉取”,这种转变直接推动了 GitHub 的诞生。

3. GitHub的崛起

去年年底,我与我的 GitHub 合伙人 Tom 进行了详谈。我们聊了好多,他讲述了他最初是如何萌生开发 GitHub 的想法的。

当时他在 Powerset 工作,团队开始用 Git。但是,因为 Git 主要用 SSH 协议,给每个人设置 SSH 权限太麻烦了。大多数人觉得这事儿不值得费心。这个痛点让 Tom 有了灵感:得让这事儿变得简单点。

Git 是挺棒的,但托管 Git 却很麻烦。这就是 Tom 开始开发 GitHub 的原因。

创始人深度复盘:GitHub为什么能够做成?

为什么要创建 GitHub?为了减少麻烦。

我翻了翻旧邮件,想看看我第一次听说 Tom 的 “GitHub” 项目是啥时候。发现是 Chris 在 2007 年底回复我 Git 视频教程的邮件。

创始人深度复盘:GitHub为什么能够做成?

那时候,GitHub 还是 Tom 和 Chris 的秘密项目(还有 Chris…… 为啥 “h” 是小写?),我开始和 Chris、Tom 聊 Git/Ruby 库和网站的事,慢慢也就参与进来了,最后加入了公司。

这个项目有几件有趣的事情。

首先,他们把 GitHub 和当时唯一一个真正的公共 Git 托管站 repo.or.cz 作了比较。但 GitHub 做了个关键的创新,就是它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项目为中心。以前在 Sourceforge 之类的地方托管项目,你得抢注名字。而在 GitHub,你可以随便给项目起名字,因为它是按用户命名空间划分的。

其次,他们关注的是 “拉取” 模型,而不是 “推送” 模型(这跟我之前说的权限问题有关)

第三,“不丑” 也是一大卖点。GitHub 的设计很有品味。

二、Git的胜利

Git 一开始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的设计理念和功能都很强大,而 GitHub 的创建则是为了让 Git 更加易于使用。但问题是,为什么 Git 最终能在众多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DVCS)中脱颖而出呢?当时有很多类似的工具,比如 Mercurial,在很多方面和 Git 很像,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那么,为什么在这场 DVCS 的竞争中,Git 笑到了最后?

我认为答案是 “PR”。

在 “为什么 Git 胜出” 这个问题上,有两个非常强大的公关力量在起作用。首先是 Linux,可以说是 Linus 本人。其次是 GitHub,尤其是 Rails 社区。

1. 也许是Linus/Linux

Linux 项目选择了 Git,而且还是 Linus 发起的,这直接给了 Git 一个权威背书。

大家都知道 Linux,也都知道 Linus。如果他能搞出一个几乎人人都在用的优秀操作系统(至少在服务器领域是这样,而且每年都有人说明年就是桌面 Linux 的时代),那他肯定也能开发出一个顶尖的版本控制系统。就算 Git 一开始用着有点难,那也只能说明他比我们聪明,我们得多花点功夫学学,对吧?

2007 年的时候,有一个关于 Git 的在线讲座,当时 Linus 在 Google 园区里讲 Git 和 DVCS,那时候这还是个全新的概念。

视频发布的时候,正好是我刚开始用 Git(2005 年底)和我加入 GitHub(2008 年中)之间的那段时间。我看了好几遍,肯定还有几百万人也看过。谁不想听 Linux 的大神在 Google 说 “CVS 是有史以来最傻的东西,不同意的人都是又丑又蠢” 呢?

这是一个很棒的公关活动。

而且,如果你把 Linux 和 Linus 等同起来(大多数人确实这么认为),那可以说,Linux 通过 Android 间接地也推动了 Git 的普及。

在推动 Git 普及这方面,有时候真的很难说,是我或者 GitHub 的努力,还是 Android 成为趋势背后的这种巨大而低调的幕后推动力,二者哪个影响更大。毕竟,我自己多年来也一直在做 Git 的演讲和企业培训。

2008 年 9 月初,就在 Android 1.0 发布前夕(大约是这封邮件发出两周后,也是在我做培训之前),Git 生态系统的早期英雄之一 Shawn Pearce 给我发了封邮件,邀请我帮忙培训 Google Android 团队使用 Git。

创始人深度复盘:GitHub为什么能够做成?

虽然很难精确衡量 Android 在推动企业采用 Git 方面的作用,但它的影响肯定不是零。Google/Android 团队是我以 GitHub 名义做的第一个企业培训对象,后来我还为摩托罗拉、高通、爱立信和博通等电信公司的工程团队做了 Git 培训。这还是在我们雇了全职团队专门来做这些培训之前的事。

Linus 用他那广泛的超级极客公关效应推动了 Git,这种影响力是 Mercurial 从未获得过的。而 Android 通过它对 Linux 内核的依赖,进一步独特地推动了 Git 的传播,让它进入了大量企业,这些企业原本可能至少在十年内都不会采用 Git。

2. 也许是GitHub

带着一点谦虚和希望,我得说,GitHub 很可能是让 Git 最终战胜 Mercurial 的关键。

GitHub 真的很幸运,因为我们有一个非常支持我们、也很前卫的社区——Ruby 社区。从一开始,Ruby 社区就全力支持我们。没几个月,Ruby 社区的每个人都把他们的项目搬到了 GitHub 上。那时候,Rails 是非常火的技术,比 PHP 更酷,JS 框架还没出现,也没有 Node 这些技术。

所以,大家都在关注 Ruby 社区那些潮流开发者的动态,因为他们是软件世界里最前沿的开发者,而他们都在用 GitHub。

不只是我这么看,Linus 最近也说,从他的角度来看,Ruby 社区让 Git 一夜之间意外地火了。他虽然没有直接提到 GitHub,但我觉得没人能否认,Ruby 社区没有采用 Git,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GitHub 的存在。

通过一些推测和推理,我敢大胆地说,Linus 实际上认为 GitHub 是让 Git 取胜的原因。

当然,Ruby 社区的采用 GitHub 并非偶然。

我记得我们几个——Chris、Tom、PJ 和我——在 Ruby 会议上和 Ruby 社区的早期成员们坐在一起,向他们展示 GitHub,介绍 Git,做演讲。我们一起演讲,之后还会在旧金山的 Ruby 聚会上一起喝啤酒。这些人是 Rails、Heroku、Twitter、jQuery 等项目的创始人。

我们并不是在 “推销” GitHub,而是在分享我们真正热爱的东西。这个社区非常信任彼此,GitHub 的创始人也是这个社区的深度且真诚的成员,我们都在尝试彼此的项目并互相支持。

Ruby 社区使用 GitHub 意味着每场会议的演讲都会提到 GitHub。这种免费宣传无处不在。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迁移到 GitHub 或者直接在 GitHub 上启动,即使是那些喜欢 Mercurial 的人也没有太多选择,最终他们不得不转向 Git。一段时间后,继续使用 Mercurial 就变得不太值得了。GitHub 在托管领域的主导地位在短短几年内就超越了 Mercurial。

在 Mercurial 那边,有 BitBucket,它是专门为 Mercurial 托管设计的,是用 Django 框架写的。但我觉得我们起步早,优势大,而且它们也没做出足够的差异化。Python 社区也没有像 Ruby 社区那样积极地采用它。

早在 2008 年 12 月,GitHub 就已经托管了大约 27 000 个公共仓库,而 BitBucket 只有 1 000 多一点。要追上我们确实挺难的。

你可能会好奇我怎么记得这些数字。其实,我当时建了个网站叫 whygitisbetterthanx.com,有个叫 Jesper 的人给我发邮件,说我网站上有个错误——我当时的论点是,Git 有 GitHub,而 Mercurial 和 Bazaar 没有类似的托管平台。我当时挺傲慢地回他说,它们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创始人深度复盘:GitHub为什么能够做成?

年轻的 Scott 有点暴躁。对不起,Jesper。

很高兴 Jesper 并没有因为我的回应而生气,现在想起来我那时候语气确实有点冲。但最后证明,Jesper 其实是 BitBucket 的创始人。这真的很尴尬。

大概一年后,我们在阿姆斯特丹见了面,一起喝了几杯威士忌,从那以后我们就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3. 竞争对手的消失

最后,不管是 GitHub 帮了 Git 一把,还是 Git 帮了 GitHub 一把,这场竞争很快就有了结果。

2006年到2007 年的时候,大家开始认识到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的好处,Git 和 Mercurial 也开始了正面交锋。

2008 年,GitHub 正式登场。

到了 2011 年,Google Code 和 BitBucket 都开始支持 Git,我觉得这差不多就是给 Mercurial 敲响了丧钟。Git 赢得了这场战争,GitHub 也变得几乎无人能敌。

仅仅 4 年后,2015 年,Google Code 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关闭了服务。他们甚至在邮件里建议大家直接转移到 GitHub。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们还联系了我们,寻求帮助进行迁移服务。

创始人深度复盘:GitHub为什么能够做成?

三、那么,为什么不是 Google Code 胜出呢?

这是个好问题。尽管 BitBucket 是在我们之后启动的,我们有一些先发优势。不过,在我们之前也有其他托管网站。那么,为什么它们没有胜出呢?

2009 年初,Google Code 增加了 Mercurial 支持,Sourceforge 也增加了 Git 和 Mercurial 支持。因此,如果这些行业巨头拥有用户群优势,并在我们上线几个月后就支持了 DVCS,为什么他们没有击败我们这些小公司?

2009 年初,Google Code 开始支持 Mercurial,Sourceforge 也开始支持 Git 和 Mercurial。这些行业巨头拥有用户群优势,而且我们刚上线没几个月他们就支持 DVCS 了,怎么就没把我们这个小团队比下去呢?

我们不仅小,还没啥钱。Chris 当时拿出了一点钱来启动公司(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其他人包括我都是两手空空,我们也没有筹集到任何外部资金。

Google Code 增加 Mercurial 支持时,我们四个开发者还在南海滩的咖啡馆里敲代码呢,连风险投资都没有。我们与 Engine Yard 的伙伴达成了协议(2008 年 5 月),他们帮我们支付托管费,因为我们是真的没钱。

那我们这个又小又没钱的团队是怎么在几年内让 Google Code 这样的大团队倒下的呢?

1. GitHub 有品味

上面提到了,其他托管平台关注的是分发和赚钱。我们关注的是开发者。问题不在于他们什么时候支持 Git,那不重要。他们不懂什么是品味,也不关心开发者的工作流程。他们可以加 Git 支持,但我觉得即使加了,最后也会失败。

这不仅仅是功能或 “增值服务” 的问题,对于今天的初创公司来说,真正有价值的核心经验比活动提要或个人页面这些功能更根本。我觉得我们做的最根本的事情是:我们为自己而构建。我们有品味,我们在乎用户体验。

我们都是开发者,我们做的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工具,支持我们理想中的工作方式。我们是唯一一个为开发者而不是为赚钱优化的工具,没有产品经理、会计师或 CEO 在那儿想着怎么利润最大化,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开发者体验。

最后我们赢了,因为开源社区开始转向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而我们是唯一真正关心开发者工作方式的托管平台。我们是唯一质疑现状、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尝试整体改进体验的平台,而不是仅仅在现有基础上加更多功能来销售。

四、总结

总结一下,我们之所以能赢,是因为我们抓住了时机,而且我们的产品有品味。我们站在了新范式的前沿,并且我们是以开发者体验为核心来帮助大家接受这个新范式的,这点别人都没做到。

那么问题来了,下一个改变开发者工作流的大变革会是什么?谁又会有那种品味,让它能像 GitHub 那样一炮而红呢?

本文由:阿呆 发布于外推氪,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aituikr.com/article/1019.html

(0)
上一篇 5天前
下一篇 5天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微信:LXB209188
邮箱:2544449188@qq.com
备注:周一至周五,请告知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