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我是一个“赌鬼”。因为第一次创业完全就是在孤注一掷的情况下“赌”赢的,所以我相信只要敢打敢拼,永远都有机会。10年之后,再接触新的创业者,尤其是一上来就押上所有资源去“赌”的年轻朋友,我都替他们后背发凉。
我之所以说很多人的创业不叫创业,就叫“赌博”,是因为他们通常起点比较高,对于一个模式非常笃定,要么赢了皆大欢喜,更大的概率是失败,还找不到原因。有朋友跑来问我关于创业的话题,我通常都会说:你要确保给自己,给家人至少15个月以上的稳定生活费,还要确保即使这次创业失败了,对自己的生活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你要确保自己是真的看懂了要做的事儿,否则,别轻易创业,更别轻易“赌”。
在跑通现有模式之前,我都是一个人,在我现在的个人工作室熬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我想的是:如果我贸然开始组建团队,万一失败了,影响的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家庭,同时也是对团队小伙伴的不负责。即使到后来,有了团队,绝大多数需要探索的事儿,确定性不是那么强的事儿,我都是自己先摸索通,然后再交给小伙伴复制和执行。
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是:我是坚决不相信靠一款产品就能够一路顺风顺水的。第二次创业失败时,为了快速翻盘,筹措了一笔资金,搞了一款产品,当时脑子完全不清醒,把所有的钱全赌在了这款产品上,刚开始的时候,数据很不错。
就在我以为胜利在望时,差评如雪片一般袭来,原来是我太着急了,压根就没有真正了解产品,结果阿里巴巴上找的供应商吃准了我的心理,第一批货正常,第二批货零件缺失,结局就是很快体验了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现在我们做事儿,相比之前来说前期的基础调研已经很充分了,但我依然不会笃定一款产品就能定乾坤,我跟每一位朋友说:如果这款产品最终没起来,没关系,我们还有关联的产品,如果连着两款产品都没起来,没关系,我们还有备份的方案,永远不会因为一两款产品没搞成,团队就直接解散,因为体会过归零的朋友都知道,这种感觉太可怕了。
有一段时间,我超级怕过年,因为一到年底,一盘算,折腾了一年,最后又回到原地,瞬间失落,难过,甚至绝望。最近几年,没有那么恐惧,因为复盘会发现今年做的事儿,明年还可以继续做,今年打下的基础会让明年更好过一点,也正因如此,我对“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完全失去了兴趣。
如果不是我们自己的业务慢慢稳定了,我不可能花一年的时间跟朋友合作搞一个品牌,如果不是因为跟朋友的合作没有出太大的差错,我更不会脑子一热再搞一个新的品牌,我的想法很简单:哪怕现在所有的业务都停了,我依然可以靠自己的“技能”去谋生。
如果是以前的我,面对供应商的另起炉灶,面对产品的进展不顺,我会非常沮丧,非常痛苦,现在的我,不靠任何一个单独的供应商,不依赖于一个单独的产品,甚至不会把自己的命交到一件事儿上,做起事儿来,反而更加从容和淡定。
当然了,一开始的时候,的确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地狱”般的生活,自从我学会了预期管控,学会了先从苦日子过起,学会了不跟别人比较,做好自己,一点一点拿到了正反馈,流程跑通后,给大家分享我的历程,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因为我的文字,找上门要跟我合作,越来越多的工厂,卖家想要见个面聊一聊,机会多了起来,选择也多了起来。
庆幸的是:因为经历过失败,所以没有再次翘起尾巴,因为年纪大了一些,没有再次“冲动”,现在的我,唯一的目标就是“不再归零”。
我之所以没有像一些朋友一样投入很高的成本去搞一款产品,投入很高的成本去砸一款产品,就是因为从骨子里边对于“烧钱赌一把”这件事儿,真的怕了。
所以,如有可能,我建议大家,给自己设定一个“容错空间”,别孤注一掷,更别盲目入局。